关怀版     无障碍

黑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指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政府信息公开有关制度(试行)的通知》《黑龙江省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办法》的规定,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为更好地提供政府信息公开服务,便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本机关政府信息,特编制本指南。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在黑龙江省政府网站和黑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门户网站上查阅本《指南》。

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采取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方式。

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

机构名称:黑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办公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花园街229号

办公时间:8:30-11:30 13:30-17:30(周一至周五,节假日除外)

联系电话:0451-86203360

传真号码:0451-86223919

二、主动公开

(一)公开范围

1.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2.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方式、负责人姓名;

3.办理行政许可和其他对外管理服务事项的依据、条件、程序以及办理结果;

4.实施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的依据、条件、程序以及本行政机关认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行政处罚决定;

5.财政预算、决算信息;

6.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标准及实施情况;

7.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

8.公务员招考的职位、名额、报考条件等事项以及录用结果;

9.扶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等

10.方面的政策、规划、措施及其实施情况。

11.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其他 政府信息。

(二)公开形式

1.通过黑龙江省民宗委门户网站和黑龙江省政府门户网站 “中国?黑龙江”公开政府信息。

2.根据需要通过新闻发布会、报刊、广播、电视、机关电子公示屏等形式公开政府信息。

(三)公开时限

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自该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 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依申请公开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下简称申请人)可申请获取本机关主动公开范围以外的政府信息。

(一)申请方式

当面申请。申请人可以联系本机关在一层接待室现场提出申请。

信函申请。申请人通过信函方式提出申请的,收信人名称请注明“黑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舆情信息处”,信封左下角注明“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字样。通信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花园街 229 号,邮政编码:100010。

传真申请。请注明“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字样;传真号码:0451-86223919。

网上申请。申请人可直接登录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依申请公开系统进行申请地址:http://www.hlj.gov.cn/gkml/ysq. html)

申请人委托代理人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应当提供委托代理证明材料;5 人以上(含 5 人)共同申请同一政府信息,可以推选1至 5名代表提交申请,并提供推举证明材料。

申请人应对所需信息的描述需详细、准确,尽量采取便于本机关查询的名称、文号或者其他特征性描述。如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内容不明确的,本机关告知申请人作出补正,说明需要补正的事项和合理的补正期限。申请人无正当理由逾期不补正的,视为放弃申请,本机关不再处理该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除当面申请外,申请人通过其他方式提出申请后,可拨打 电话 0451-86220560 进行确认。

(二)答复时限

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能够当场答复的,当场予以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需延长答复期限的,将书面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 20 个工作日。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法定事由,不能在规定期限内答复申请人或者向申请人提供政府信息的,期限中止。中止时间不计算在前款规定期限内,障碍消除后期限恢复计算。期限的中止和恢复,将向申请人书面说明情况。

征求第三方意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期限内。

(三)不予公开情况

1.国家秘密类豁免。依法确定为国家秘密的政府信息不予公开。

2.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类豁免。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公开的政府信息不予公开。

3.“三安全一稳定”类豁免。公开后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政府信息不予公开。

遇到可能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申请,应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商会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信息是否应该公开、公开后可能带来的影响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提出处理意见,并留存相关审核材料、《风险评估报告》等证据。

4.第三方合法权益保护类豁免。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公开会对第三方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政府信息不予公开。第三方同意公开,一般予以公开,或者第三方不同意公开,但本机关认为不公开会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予以公开。

5.内部事务信息。包括人事管理、后勤管理、内部工作流程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不予公开。

6.过程性信息。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形成的讨论记录、过程稿、磋商信函、请示报告等过程性信息,可以不予公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公开的,从其规定。

7.行政执法案卷。行政执法案卷信息可以不予公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公开的,从其规定。

8.行政查询事项。所申请公开信息属于工商、不动产登记资料等信息,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信息的获取有特别规定的,告知申请人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9.党务信息以“申请信息适用《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条例(试行)》,本机关不予公开,特此告知”答复申请人。相关信息如已获取并可以公开的,可以便民提供给申请人。

10.申请公开的信息中含有不应当公开的内容,但是能够作区分处理的,应当向申请人提供可以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并对不予公开的内容说明理由。

(四)无法提供情况

1.本机关不掌握相关政府信息。经检索没有所申请公开信息的,告知申请人该政府信息不存在。申请公开的信息属于其他行政机关职责范围、本机关不掌握的,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能够确定负责公开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的,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

2.没有现成信息需要另行制作。除能够作区分处理的外, 需要对现有政府信息进行加工、分析的,可以不予提供,也可以视加工分析难易情况予以提供。

3.补正后申请内容仍不明确。可作出无法提供的事实判断。

(五)不予处理情况

1.信访、举报、投诉等诉求类申请。告知申请人不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处理。

2.重复申请。申请人重复申请公开相同政府信息的,告知申请人不予重复处理。

3.要求提供公开出版物。申请人提出的申请内容为要求提供政府公报、报刊、书籍等公开出版物的,告知获取的途径。

4.无正当理由大量反复申请。申请人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数量、频次明显超过合理范围,可以要求申请人说明理由。申请理由不合理的,告知申请人不予处理。

5.要求确认或者重新出具已获取信息。申请人要求对已获取的政府信息进行确认或者重新出具的,告知申请人不予处理。申请人要求更正与其自身相关的不准确政府信息记录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四十一条处理。

(六)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

本机关处理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不收取费用。但是,申请人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数量、频次明显超过合理范围的,视情况收取信息处理费。

(七)权利救济途径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机关应当予以调查处理。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